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十一章 历俗世洞悉天下

第十一章 历俗世洞悉天下(1/2)

目录
好书推荐: 娇妻溺宠:豪门养妻成瘾 快穿:为完成任务,她亦卑躬屈膝 穿越之绝色公主 开局999999亿暴击 签到90我要做幕后大佬 小瑜儿,你要乖 浮生如闻风里风 海王前夫今天火葬场了吗? 诉云 我的小小新娘

成公兴走后,只剩下寇谦之独自在山洞里打坐修行,心里想着成公兴这几年教授的东西,想着自己今后的发展。经过几天的闭关,静极思动,决定下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很精彩,自己一个也真的挺无聊的。从此以后,寇谦之修炼之余,常常外出游历,学习娱乐两不误,修行日深,天下大势和道教的现状也都了然于胸。

首先,政治环境方面,北魏统治者拓跋氏是鲜卑人,地盘上又全是仇视自己的汉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重用汉族的地主阶级和读书人,并且很英明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

也许有道友会提出疑问,北魏汉化不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才开始的吗?那时寇谦之都死几十年了。实际上,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甚至之前,就与中原文化有着交流,特别是北魏立国之后,原来西晋统治下的幽州和并州等地的士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来考虑,皇帝把他们抛弃一跑了之,山高路远的,铁路、高速又还没修,想跟着去南方也不现实啊,于是只有投靠了看不起又打不过的化外政权。北魏统治阶级也急需这些士族管理政务,自己骑马杀人是专家,治理国家基本上幼儿园水平,可能还是小班,而且他们也有学习汉民族的先进的文明的想法,所以在文化、教育、出版、官制、礼乐、刑法等各方面都有意推动汉化。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民族矛盾,鲜卑人又极力宣扬自己的汉族血统。

据《北史.魏本记》记载,拓跋氏对治下的汉人百姓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帝把北地分封给了儿子昌意的小儿子,按辈分就是给了孙子一块封地。昌意的儿子到达封地后,封地叫什么名字啊?恰好那里有一座高山叫大鲜卑山,于是很愉快的把国号就定为了鲜卑。黄帝以土为德,在北方的方言里,土就是托,后就是跋,所以就用托跋(现在用拓跋)为姓,意思就是我们是黄帝的后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方言,反正我在辞海里没查到,但感觉就是普通话不及格。但这么一说,我们鲜卑人其实是根正苗红的、纯正的、黄帝的、汉族的……后代,是真正的汉族血统,我们是一家人啊。什么,继续仇视!那我们也穿和你们一样的衣服。还是不行!那我们不说鲜卑话了,改说汉话。还不够!这是逼着我们放大招啊!我们政体也改,和前朝晋一样实行门阀制行不行。什么?这样做还不够,继续仇视?事实也如此,无论北魏政权如何努力,民族矛盾最终还是需要用时间慢慢来消磨,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始终是令北魏统治阶级头疼的一个大问题。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加说服力,干脆把姓氏也改了,你们不是说汉人没有姓拓跋的吗,我们以后改姓“元”了,元也和土有关系,包括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等这些都是后话了,都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特别是初期的民族矛盾问题的严重程度。

政治大环境大体就是这样了,那么道教是什么情况呢?

一,自从张鲁死后,北方的五斗米道群龙无首,加上统治阶级一直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基本上处于分崩离析、停滞状态。而南方孙恩为代表的教团又不断组织起兵作乱,使宗教在民间百姓和统治阶级两头都没留下好印象。比如要求信徒必须要为信仰奉献一切,“竭财产,进子女”,看到没有,不止要贡献出全部身家,连你的孩子也要奉献出来,而且四处烧杀,百姓哪会欢迎这帮土匪,统治阶级又怎么会不打压。特别是孙恩这个不干好事的疯子,异常残暴,又大肆杀戮,把五斗米道的这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彻底给抹得又黑又亮。

有道友可能会有疑问,寇谦之在嵩岳隐修时,是如何知道孙恩等人在南方起义这些事的,孙恩又怎么能影响到北魏统治阶级的警惕心理的?实际上,南北的交往一直没有完全断绝,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知道这些是很正常的事。在寇谦之对北方道教改革中,有着南方道教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侧面证明他对南方并非一无所知,这方面的资料,刘屹教授曾专门做过考证,我们不多讲,道友们可以找找他的文章看看。

二,北方基本上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北魏从拓跋珪、拓跋嗣到拓跋焘,又都极力拉拢佛教,作为加强自己统治的助力,所以佛教在北魏前期就有了一个黄金发展阶段,彻底站稳了脚跟,颇有欣欣向荣之势,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与道教发生了冲突,最后甚至到了有我没你、你死我活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西周长歌 大唐第一衙内 我在红楼改气数 大宋狼烟 三国:开局斩刘备灭吕布 威猛岳家军 末日进化黑岩 抗战之铁血兵王 大明1630
返回顶部
document.write ('');